新闻资讯
新闻资讯
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列管式换热器的核心结构组成有哪些?

列管式换热器的核心结构组成有哪些?
       列管式换热器的核心结构组成是其实现热交换功能的基础,以下从主体框架、流体分隔与导向部件、密封与支撑系统三个维度,结合工业设计逻辑进行结构化解析:
       一、主体框架:壳体与管束的协同作用
       壳体(压力容器主体)
       功能:作为换热介质的外部承载空间,承受壳程流体压力(通常0.1-10MPa)并提供热交换场所。
       设计要点:
       材质选择:依据介质腐蚀性选用碳钢(常规工况)、不锈钢(含氯介质)或钛材(强腐蚀环境)。
       强度设计:通过有限元分析优化壁厚,确保在高温高压下(如400℃、8MPa)不发生形变。
       检修接口:设置人孔或手孔(直径≥400mm),便于内部检查与清理。
       管束(核心换热单元)
       换热管:
       规格:外径12-25mm,壁厚1.5-3mm,长度3-6m,常用材质为304/316L不锈钢。
       排列方式:正三角形排列(传热效率高)或正方形排列(易清洗),管间距为管径的1.25-1.5倍。
       强化传热:采用螺纹管(传热系数提升20%)、波纹管(湍流增强)或内插扰流元件(如螺旋纽带)。
       管板:
       结构:厚度20-100mm的圆形钢板,中心区域开孔固定换热管,边缘与壳体焊接。
       连接工艺:强度焊(耐高压)与贴胀(防泄漏)结合,焊缝通过渗透检测(PT)确保零缺陷。
       二、流体分隔与导向部件:实现逆流换热
       封头(流体分配器)
       类型:
       固定管板式:封头与管板焊接,适用于温差≤50℃的工况。
       浮头式:一端封头可浮动,适应温差100-150℃的场合(如蒸汽冷凝)。
       U型管式:换热管弯曲成U形,允许轴向热膨胀,适用于温差>150℃的极端工况。
       导流设计:封头内部设置导流板(如弓形折流板),使流体均匀分布至各换热管,避免偏流。
       折流板(壳程流体强化部件)
       功能:
       改变壳程流体流向,形成多次横掠管束的湍流(雷诺数Re>10⁴)。
       支撑管束,防止振动(临界流速<3m/s时需增设防振条)。
       类型与参数:
       单弓形:缺口高度为壳径的20%-25%,适用于清洁介质。
       双弓形:缺口对称布置,压降降低30%,适用于高黏度流体。
       螺旋折流板:连续螺旋通道,壳程传热系数提升15%-20%,但制造成本增加40%。
       三、密封与支撑系统:保障长期稳定运行
       密封结构
       管程密封:换热管与管板通过机械胀接(压力≤10MPa)或液压胀接(压力≤30MPa)实现密封。
       壳程密封:
       固定管板式:壳体与管板焊接,无动态密封。
       浮头式:采用填料密封(石墨盘根)或机械密封(耐温350℃),泄漏率≤10⁻⁶Pa·m³/s。
       U型管式:管板与壳体通过垫片密封(常用金属缠绕垫),耐温范围-200℃至800℃。
       支撑与防振部件
       拉杆与定距管:
       拉杆:直径10-20mm的圆钢,连接折流板与管板,承受流体冲击力(抗拉强度≥400MPa)。
       定距管:长度误差≤±0.5mm,确保折流板间距一致,维持流体湍流状态。
       防振设计:
       折流板缺口错列:相邻折流板缺口旋转90°,破坏流体共振频率。
       阻尼器:在管束自由端安装橡胶阻尼块,降低振动幅度(≤0.1mm)。
       四、结构优化方向(工程应用案例)
       紧凑化设计:
       双壳程结构:通过纵向隔板将壳体分为两程,传热面积提升30%,适用于大温差工况(如炼油厂常减压装置)。
       微通道换热管:管径≤3mm,单位体积传热面积达2500m²/m³,应用于电子设备散热。
       抗污垢设计:
       在线清洗:在壳程设置旋转喷头(压力0.5-1.0MPa),定期冲洗结垢层(如海水淡化预处理)。
       自清洁涂层:管内涂覆纳米疏水涂层(接触角>150°),污垢沉积量降低60%。
       材料升级:
       耐高温合金:采用Inconel 625(耐温1000℃)替代304不锈钢,应用于燃气轮机中间冷却器。
       石墨换热管:耐腐蚀且导热系数高(120W/(m·K)),用于强酸强碱介质(如氯碱工业)。